本文作者:admin

合作网密集落地,中国新能源汽车能否迎来欧洲时刻?

合作网密集落地,中国新能源汽车能否迎来欧洲时刻?摘要: 记者 刘晓林过去20天,欧洲汽车业的危机感再次达到峰值。以刚结束的慕尼黑车展为标志,中国汽车企业的入欧计划进入相继落地期。9月25日,地平线宣布募资58亿元...

中国车企在欧洲本土化生产合作_新能源汽车_中国汽车企业欧洲市场扩张

记者 刘晓林

近二十日里,欧洲汽车领域的不安情绪达到顶点。以慕尼黑车展落幕为契机,中国汽车公司的欧洲拓展步伐开始逐步实现。九月二十五日,地平线公布将融资五亿八千万,主要目的是拓展国际市场版图;九月二十六日,小鹏汽车宣告正式进军欧洲五个国家。近日新情况频发:小米公司宣布将在慕尼黑建立研究所,宁德时代或计划派遣两千名员工前往欧洲从事电池生产工作……

由于欧洲高额关税的促使,中国汽车制造商在本地化生产与销售方面的推进在今年明显加快,许多合作项目正迅速落实,例如与被誉为“代工霸主”的麦格纳建立合作关系,和博世这类国际主要零部件供应商共同进行技术研发,以及与欧洲各国顶尖经销商联盟联手开展市场拓展活动等。为了攻占欧洲汽车工业的重镇,中国企业正联合所有能够联合的伙伴,以降低进入欧洲的难度,迅速在欧洲建立起中国汽车品牌的产业链条。

这些合作,在借助轻资产方式为中国汽车品牌进入欧洲市场铺路的同时,也将促成中国电动智能产品销往欧洲。与此并行,针对欧洲市场的用户认知引导和技术培育工作即将启动。是顺应欧洲步伐,抑或引领欧洲步伐?中国新能源汽车走向国际的深层课题由此启动。

合作网落地 轻资产入欧

由于将整车运往欧洲的成本高昂且存在符合规定的风险,因此,在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本地化制造已是势在必行,然而,并非所有汽车制造商都决定在欧洲自行建立生产基地,近期公布的两项欧洲制造方案均采用了借助他人之力、投入较轻的运营模式

零跑通过与金主兼合资伙伴斯特兰蒂斯集团在西班牙的工厂合作开展制造业务,打算在2026年启动零跑电动车的生产流程。小鹏选择与欧洲零部件行业的领军企业麦格纳联手,借助其在奥地利的制造基地来生产小鹏电动车,今年计划推出G6和G9两款车型。有消息透露,广汽目前也在考虑委托麦格纳进行代工生产。

依托本土化制造的助力,小鹏汽车将逐步开拓欧洲五个国家市场,其中十月将登陆奥地利,瑞士市场则借助Hedin集团的协助,同步启动,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这三个国家市场,则打算借助AutoWallis集团和Salvador Caetano集团组建合资企业来负责运营。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小鹏挑选的这些合作伙伴之前就与中国企业有过合作,瑞典经销商集团Hedin从2022年开始就与比亚迪建立了合作关系,负责在瑞典和德国销售相关产品。此外,Hedin在去年8月还将位于德国的子公司以及旗下多家店铺出售给了比亚迪。AutoWallis与Salvador Caetano同样长期扎根中东欧地区,作为经销商集团发展多年。前者现已成为蔚来、比亚迪、MG等品牌的欧洲地区总代理。后者则专注于西班牙和葡萄牙市场,主要代理岚图等品牌。

特斯拉在德国设厂过程困难重重,给中国汽车企业敲响了警钟,多数车企对进入欧洲市场有充分的风险考量,除了自行建厂,也在探索其他更经济的途径,去年奇瑞汽车与西班牙埃布罗公司联手,重新利用了日产在西班牙的旧厂房,当年年底首款车型就顺利投产,奇瑞因此成为首家在欧洲实现本地化生产的中国汽车品牌

整车公司进入欧洲市场的步伐加快,汽车零部件的本地化进程也必须提速。慕尼黑车展期间,中国新能源车供应链的整体进军海外市场已引起瞩目。对于如何进入欧洲市场,供应链企业同样将“合作”视为首要策略。

动力电池行业领先企业宁德时代在欧洲设有三个制造设施,德国和匈牙利的工厂为该公司独资兴建,而西班牙的工厂是去年年底与斯特兰蒂斯集团联手建设的。公司计划与ACC等欧洲顶尖电池生产商寻求合作机遇,这也是宁德时代当前的重要发展方向。

更突出的是智驾企业地平线的“借船出海”方针,博世、大陆、日本电装等顶级供应商是各大汽车制造商的“常客”,地平线借助与这些公司合资、联手,一起开发适配国际汽车品牌产品的自动驾驶系统,从而成为跨国汽车公司的海外合作方。在慕尼黑国际汽车展览会上,地平线公司联合博世、大陆集团以及电装企业进行了合作展示活动,同时宣告其位于德国慕尼黑的欧洲区域总部正式落成,这一行动标志着该公司在欧洲市场的新战略部署。现阶段,地平线与大陆集团共同组建的合资企业智驾大陆,已经着手在多个欧洲国家开展全面的实际道路测试工作。

据了解,地平线不仅着力于拓展自身社交网络,在慕尼黑期间,地平线主动组织,邀请了众多中国智能驾驶产业相关公司,以及国际知名投资机构和欧洲领先供应商,共同探讨合作事宜,彼此间的协作精神表现得尤为强烈。

部分公司依然坚持在欧洲进行大规模投资,九月初,这家新进入汽车制造领域的企业透露了计划在当地设立工厂的意向,根据披露信息,这家中国公司将在德国柏林特斯拉超级工厂周边区域,与法国巴黎银行联手打造一座专门生产高端车型的生产基地。

如何激活欧洲市场?

中国新能源车开始在欧洲当地制造,也代表其针对欧洲市场的产品规划与客户沟通将进入实际检验阶段。考虑到欧洲消费者对智能电动汽车普遍持谨慎态度,相关企业需怎样调整产品方案?

今年9月期间,欧洲对中国电动车展现出复杂情绪,既感到忧虑又抱有好感。9月10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欧洲议会发表强硬言论,称不允许中国掌控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然而同一天,116家中国汽车企业和供应商在慕尼黑车展上大放异彩,以主要参与者的身份展示电动化与智能化产品。欧洲观众对展出的中国电动车座椅的触屏控制功能纷纷表示赞叹。欧洲汽车工业协会的负责人当天立刻来到问界展位,和赛力斯公司的总裁何力扬谈了话。

这时候,在慕尼黑街道的公交站电子屏幕上,一边展示着比亚迪海豚的零购车款分期付款促销信息,另一边则轮播着欧洲汽车公司的最新产品宣传,这些广告内容凸显了中欧汽车行业在市场上的竞争态势。

新能源汽车_中国汽车企业欧洲市场扩张_中国车企在欧洲本土化生产合作

比亚迪在慕尼黑公交站投放的广告

一些德国汽车界人士,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都认为中国的新能源智能汽车,跟欧洲本土汽车相比,已经达到明显的领先水平。不过,在购买意愿方面,大家看法不一,有欧洲消费者认为中国汽车的科技特点非常吸引人,是自己考虑的对象,不过大多数消费者表示会等待,也有消费者表示不打算购买,理由是在这个特殊阶段,要支持本地的汽车产业。

欧洲新能源车当前的市场占有率尚在两成,政策激励力度不够、能源价格攀升、车辆软件技术实力不足、本土汽车制造商在转型过程中遭遇过多非技术性阻碍等众多原因,都在延缓该地区汽车产业的革新步伐。这一市场的潜力能否被充分发掘,直接关系到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的拓展态势。

针对这一情况,众多汽车制造商决定推出欧洲特别版汽车,比亚迪、奇瑞等企业还专门为欧洲市场研制了新车,奇瑞更是在当地创立了独立品牌并设计了专属标志。不仅如此,为了绕开纯电动车的进口税,并适应欧洲消费者的购买偏好,国产车商正积极向海外输送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以及小型精品车。同时,具备尖端科技配置的中高端智能汽车也纷纷登陆欧洲,以此确立中国品牌在技术层面的市场地位。

地平线作为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发现中欧汽车消费在代际层面上的差异十分显著。公司内部的技术专家指出,中性能与低性能的处理器更契合欧洲市场的需求,所以双方合作启动的项目将优先发展智能辅助驾驶的核心性能。

关于电动汽车,欧洲的购买者有许多顾虑,一位宁德时代的工作人员说明,部分欧洲高速公路没有速度限制,并且一些地区冬季气候比较严寒,所以电池的续航表现和低温下的性能是消费者担心的方面。同时,欧洲地区租赁汽车比较普遍,人们很关注电动车的后续价值以及资产贬值的程度。为此,宁德时代针对欧洲客户特别设计了动力电池,着重增强了安全性能,提升了低温下充电的速度,增加了电池的保值能力,并且延长了其使用年限。

然而,部分汽车制造商选择向欧洲市场推行“全面覆盖”的技术应用,小鹏汽车便是其中典型范例。该公司董事长何小鹏强调,其秉持“全球标准统一”原则,自今年起所有研发车型均面向全球销售,不会单独打造“欧洲专属版本”。此外,小鹏在欧洲销售的车型价格区间限定在4万至10万欧元之间。

在中国和欧洲售卖的车辆,绝大部分构造相同,仅在软件层面以及少数可升级部件上存在区别。他期望将小鹏品牌的独有特质尽可能引入欧洲市场,或许这属于初步探索的范畴。他认为当前欧洲消费者未必能完全认同,但合作方对此持肯定态度。他坚信,欧洲购车者对于汽车的科技含量、运行表现以及外观设计的评价,最终与中国消费者将不会有显著分歧。如同在2020年,中国对于智能辅助驾驶技术,几乎无人相信,不过最终还是实现了量产。

值得留意的是,中国新能源车在欧洲并非单纯的输入输出。“(中国汽车进入欧洲)关键在于能否与当地企业协作,达成供应链及制造的本土化。”欧洲方面也需构建完善的供应链体系,这一点宁德时代业务负责人明确指出。与欧洲公司建立本土化生产网络的过程,也是借鉴欧洲汽车制造工艺的过程。欧洲作为汽车工业的摇篮,在基础造车思想和技能方面,依然具备中国难以赶超的优势。所以,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入欧洲市场,也是中国汽车行业盼望已久的中德技术深度交流。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