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历史上的范增究竟是什么水平?他有着怎样的谋略与影响力?

历史上的范增究竟是什么水平?他有着怎样的谋略与影响力?摘要: 历史上对范增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一人抵三杰,有人说他倚老卖老。那么范增水平到底如何呢?范增(公元前277年-公元前204年),居鄛人,乃楚汉相争之际的楚国重要谋臣...

范增在历史上的名声起伏不定,有人认为他一个人能比得上三个顶尖谋士,也有人指责他倚仗资历自傲。

那么范增水平到底如何呢?

范增生于公元前277年,卒于公元前204年,是居住在居鄛地方的人,作为楚汉对决期间楚国的关键智囊,他在多次联合诸侯对抗强秦的战役中扮演了核心角色,是项羽的核心顾问,被项羽敬称为"亚父"。

范增堪称中国古代典型人物,他年纪七十,一直闲居在家,却富有奇谋妙计,这个情况在司马迁《史记》中有明确记载。

古时候,七十岁已属高寿,但范增在那之前,几乎没什么建树。

在七十岁后才参加反秦大起义,先跟随项梁,后辅佐项羽,

屡出奇计。

刘邦借助谋士陈平的挑拨手段,使得项羽开始怀疑范增,进而导致项羽取消了范增的部分职权。

范增一怒之下,辞官归乡,归乡途中背生毒疮,最终病发身亡。

范增一心效忠楚国,却没能辅佐项羽夺取天下,他壮志未酬,最终在归途中悲惨死去,这不能不说是他人生的重大悲剧。

关于范增水平高低的争论历来就有

苏轼曾撰写一篇题为《范增论》的专文,专门探讨范增其人,文中主张范增宜尽早抽身退隐,因项羽实乃浅薄之辈,不堪共谋大事,尽管范增未遇贤明君主,终究是杰出人才。

与之相悖的是,洪迈所著《容斋随笔》中有一篇题为《范增非人杰》,该文极力诋毁范增,指出范增并非杰出人物。

明代瞿佑撰《归田诗话》有言:

虎斗龙争既不能,

鸡鸣狗盗亦何曾?

陈平韩信皆归汉,

只欠彭城老范增”。

作者的看法是范增要是能像韩信和陈平那样早早归顺汉朝,就不会有被驱逐后悲惨死去的结局。

只是以范增的性格不会如此而为罢了!

如此种种!

开启了范增褒贬不一的历史争议。

范增声名显赫,不过于《史记》而言,他的身影并不常见,仅在《项羽本纪》中被当作次要角色提及,然而,正是这个关键人物的开端,就暗示了项羽作为悲剧性英雄的最终结局。

范增其人颇具政治、战略才干

范增的军事智慧与政治才能在当时就有公论。

汉高祖刘邦有句名言:

“夫运筹帷,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常拿自己重用张良、萧何、韩信与项羽不用范增来比较,视其为成败的分界点,经审视,此论断颇具道理。

刘邦的智囊陈平也指出:那些项羽的刚直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等人,总共不过几个人而已

陈平觉得项羽能够借助的出色人才实在非常有限,总共不过这么几个,而且谋士方面也只有范增一个。

足以说明范增的确是有才干的。

范增一共为“项氏集团”提出过四条重要谋略:

一是劝说项梁拥立楚怀王作为最高领袖。

二是建议项羽鸿门宴上杀掉高祖刘邦。

三是谏言项羽册封刘邦为汉王,并安排三位秦朝降将监视他。

四是劝告项羽在荥阳相持战中,拒绝刘邦的求和继续攻打刘邦。

我们再看下这几条建议:

第一个谋略得到了项梁的认可,这让项梁获得了号令各路诸侯的依据,得以挟持怀王来发号施令。

第三条被项羽采纳,既实现了怀王的心愿,又压缩了刘邦的势力范围,同时巩固了项羽作为诸侯首领的地位,真是收获颇丰。

若项羽听从了第二和第四条建议,并认真实施,刘邦早已没有容身之所,不可能出现后来的“霸王别姬”和“乌江自刎”的结局。

可见,范增的政治眼光是多么独到。

然而因为范增才智过人,并且经历丰富,所以他态度高傲,言辞强硬,甚至对某些事务会自行决断。

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鸿门宴”。

范增常常无意中抵触项羽的安排,不遵循项羽的号令,总是挑战项羽的地位和权力,使项羽心里感到不快。

引发了项羽内心深处的不满。

在行为上越俎代庖。

例如在“鸿门宴”那场宴会上,项羽当时毫无动静,范增便私下召唤项庄表演剑舞,企图暗算刘邦。

这一行为与范增的身份极不相称。

范增不明白,自己只有建议权,而没有决策权。

他竟然擅自行动,未得项羽许可,便私下指使项庄动手,这显然违背了既定规矩,触犯了不可逾越的禁忌。

范增的悲剧命运也在此埋下了伏笔。

范增性格较为冲动、意气用事、情绪易激动、恃才而傲。

项羽采纳他的谋略时,并未显露出太多喜悦,可一旦他不采用他的谋略,他便会非常不高兴。

范增的心目中,项羽还是一个很不成熟、不懂得政治的孩子。

因此每当和项羽商议事情,总是缺少商榷与探讨,基本上是下命令让项羽去执行。

他总以年长者、有见识者的姿态出现在各处,这种自负的心理给了他精神上的某种愉悦,让他的神经变得迟钝,因此他不再体察项羽的真实情绪。

毕竟对于项羽来说长辈只有早已经战死的项梁。

范增从未想过要改变一下自己的做法或者变通自己的说话方式。

反而和项羽硬碰硬,从“竖子不足与谋”的语气中可以反映出来。

再者,作为一个谋士,范增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

从年岁上分析,他比项羽年长四十多岁,项羽作为年轻人,又很早就成就了功业,其性情残暴是合乎情理的,范增不但不懂得体谅,也没有包容的态度。

以“亚父”的名分行事,对项羽毫无惧色,导致他们之间的嫌隙日益加深。

范增的悲剧,正是这种性格直接造成的。

范增为项羽献策确有奇效,然而其行事风格与项王性情相悖,由此生出嫌隙,双方无法弥合,最终决裂,直至项王脱离楚军,范增也落得个客死他乡的下场。

归根结底,项羽的失利并非完全源于他自身,范增作为他的助手,也难辞其咎。

探究范增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以及项羽的凄惨结局,不仅对解读《史记》具有重要价值,还能增进人们对于楚汉战争里众多角色的认识,为后代留下历史经验教训,其价值非常显著。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