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比亚迪9000吨大压铸落地!74个零件变1个,车重超标难题迎刃而解?

比亚迪9000吨大压铸落地!74个零件变1个,车重超标难题迎刃而解?摘要: 2025年9月,比亚迪高管何志奇在社交平台分享工厂见闻,一句“9000吨大压铸生产线已就位”,宣告比亚迪正式开启一体化大压铸大规模应用阶段。...

二零二五年九月,比亚迪公司某负责人于网络渠道发布其企业内部考察的体验记录,其中提及“具备九千吨级压铸制造设备已安装妥当”,此番表态意味着比亚迪公司正式迈入压铸工艺全面化生产的新纪元。这项技术实施之后,使得汽车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组装零部件转变为整体成型,大大改变了传统工艺,同时有效解决了比亚迪长期困扰的“车身过重”问题,以往同类车型比竞争对手重100到200公斤的弊端,现在通过一个压铸铝制件就可以得到根本性改善。

一体化大压铸_比亚迪_比亚迪国产化自主压铸技术

根据何志奇的讲述可知,比亚迪此次的一体化大压铸技术,将原本繁复的工艺变得极为精简。以汽车前后舱的地板制造为例,以往需要分别处理74个独立的冲压部件,并且要经过众多焊接步骤才能组合完整。这种传统做法不仅耗费大量时间,工序也相当繁琐,而且焊接过程中容易产生误差,从而埋下质量风险。当前,9000吨压铸设备直接将铝锭压铸成一块完整的铝制部件,从原料到成品全程实现自动化,无需复杂的组装环节,生产效能显著增强,同时车身也减轻了分量——省去了73个零件的连接部件和焊接多余结构,仅此一项就能让车身重量明显降低。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比亚迪此次的一体化大压铸项目彻底实现了“本土化独立”:主要设施由国内生产,核心模具为比亚迪自主研发,无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供应链方面,都完全摆脱了国外依赖。要知道,先前一体化压铸装置大多需要从国外引进,模具制造更需长时间的技术沉淀,比亚迪实现了“装置+模具”的全面自主,这不仅能减少制造开销,也为后续的大规模生产创造了条件——毕竟对于年销量突破五百万辆的比亚迪而言,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迅速匹配多种车型,有效缓解“轻量化技术未能跟上产量增长”的困境。

确实,比亚迪决定现在推进集成式大型压铸,是对市场反应的准确把握。先前很多购买者反映,比亚迪汽车在空间和续航上非常出色,不过车身分量比同档次其他品牌车辆多了100到200公斤,这不但降低了能源效率,还在驾驶机动性方面略有欠缺。这背后主要在于,此前数年里比亚迪的制造能力增长迅猛,销量从百万台级别一跃达到五百万台以上,因此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确保生产线的稳定运行,对于轻量化材料的更新换代则关注不足。现在一体化压铸工艺已经趋于完善,正好能够弥补这一不足之处——车身减重之后,电动车的行驶里程能够得到提升,汽油车的燃油消耗也会减少,并且底盘的稳固程度也能加强,可谓利多益处。

网络空间里,大众对于这种新技术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其“可靠性与减重兼顾”的问题上。部分留言者忧虑“为了减轻重量是否会影响稳固性”,另有一些看法则主张“车身越轻越有助于提升稳固程度”。根据比亚迪的制造理念分析,采用一体化压铸工艺确实有助于增强车辆安全:常规的焊接车身存在许多接缝,遭遇撞击时极易在连接点处开裂;而整体铸造的铝制部件构造更为完整,能够更均衡地传导冲击能量,再加上铝合金固有的高韧性,车身的抗扭曲能力和抗撞击性能反而会超越传统构造。这表明,比亚迪在控制车辆重量超标问题的同时,并未牺牲安全标准。

9000吨大压铸生产线已经建成,比亚迪新车型将进行“轻量化转型”,这一方向十分明确。消费者购买比亚迪汽车,将受益于其在三电系统和智能设备方面的既有长处,同时也能规避车辆自重偏大、能源消耗过高的担忧;对于汽车行业,比亚迪作为国内汽车制造的领军企业,其广泛采用自主研发的集成压铸工艺,为其他厂商提供了“技术能够实施、成本可以管理”的范例,促使中国汽车工业朝着“生产更高效、车身更轻巧、技术更自主”的目标发展。从74个零件整合为1个压铸件,这不仅是生产环节的精简,更是比亚迪在汽车关键制造领域实现的一次重大突破——这既是为了让自身产品更加轻量化,也是为中国制造业在全球汽车市场的竞争中赢得了一项关键优势。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