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博峰 文/摄
新能源汽车行业迅猛崛起,动力电池的可靠性问题愈发突出,从原料采购到生产加工,以及最终处理,每个步骤都关系到产品性能,进而决定着整个行业生态的平衡与持续进步。9月11日,于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主办的安全大会上,该会理事长张沁荣谈到,公众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可靠程度、行驶距离等有了更严的要求,迫使产业必须持续增强动力电池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构建安全监管网络
现阶段纯电动汽车的市场体量持续增加,技术性能也在逐步增强。不过,纯电动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和急剧扩张,也带来了一系列品质与安全方面的问题。关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引发社会关注的稳定问题,监督管理机构高级官员刘敏在保障会议中说明,根据记录,近些年涉及新能源车的危险事件里,大约百分之七十是由动力电池直接造成的,这说明动力电池的可靠程度与新能源车行业的进步程度不匹配,迫切需要增强动力电池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管理。
近些年,受国家多项扶持政策的驱动,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取得迅猛进步,其车辆拥有量、制造量与充电设施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持续保持领先地位。到今年八月为止,全国新能源汽车的累计数量已逼近四千万台。此外,安全性能已经变成整个行业对新能源车共同的关注焦点。动力电池安全品质,关乎民众生命财产,涉及行业长远进步,也影响国家碳减排目标的达成。
新能源汽车销量不断攀升,然而近年来此类车辆发生火灾、自燃等事故屡见不鲜,导致一些消费者对它们的安全性仍存担忧。
新能源汽车行业迅猛发展时,构建动力电池从生产到使用的全程安全管控机制,用严格规范保障行业长远进步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刘敏表示,为健全标准体系,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负责制定了若干国家标准,包括《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安全标准》和《动力锂电池运输安全及多式联运技术标准》等,这些标准涵盖了动力电池从设计到生产、使用再到回收的各个阶段,旨在加强动力电池整个生命周期的安全监管,尤其首次界定了废旧电池的检测评估标准,为市场规范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讨论如何进一步强化行业监管工作时,市场监管总局质量监督司二级巡视员孙华说明情况称:作为产品安全质量的保障者,市场监管总局一直把产品安全质量列为监管任务的核心内容。需要持续以问题为中心,增强检查力度,着力打造覆盖广泛、层级分明的质量安全监督体系。此外,务必构建完善的质量监管机制,严格遵循质量准则和操作规程,保证产品从构思、制造到应用的每一个环节都符合质量要求。
筑牢发展安全底线
现阶段,新能源汽车行业已进入重要阶段,保障安全是行业持续稳定进步的根本基础。
为保障新能源汽车产业安全,监管机构提升了动力电池的准入门槛。依据规定,工信部编制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安全规范》(GB38031—2025)经市场监管总局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核准,计划于2026年7月1日正式推行。新国家标准主要包含三项测试内容,分别是材料的热传导性能评估,设备底部的抗冲击能力验证,以及快速充电多次循环后的安全性能检验。
近年来,动力电池因底部受撞而引发的燃烧事件频发。为了加强电池防护,新标准增加了底部抗冲击检测,重点评估电池在遭受撞击时的安全性能,确保撞击后不会出现渗漏、壳体破损、着火或爆炸等情况,同时要符合绝缘电阻标准。此外,新版标准增加了快充循环后的安全考核,具体规定电池在使用300次快速充电循环之后,必须实施外部短路试验,以验证其不会发生燃烧或爆炸现象。这项考核的主要目的是检验电池在持续进行高频快充操作时的安全性表现。
新能源汽车进步期间,产品瑕疵撤回机制能够排除危险因素,整理市场纪律,促使制造公司改进产品性能,对新能源汽车性能改善有重要作用。在此次安全集会上,市场监督局缺陷产品撤回技术中心资深工程师席明指出,尽管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安全程度持续增强,但火灾风险仍需重点关注。面对这种状况,国家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设立了比较周密的新能源车火情探查流程,指示相关单位在车辆遭遇意外后的48小时内递交资料,并且要尽可能维持事故现场未变动时的样子,借助资料预先研究、实地检查、证据收集等手段,来找出火源位置和事故成因。
刘敏表示,自从设立了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报告制度之后,就专门进行了缺陷调查,使得新能源汽车的火灾发生率每年降低了百分之十五,监管的效果正在慢慢显现出来。另外,市场监管总局把动力电池的质量安全列为二零二五年重点整治的对象,会严厉打击制造和销售假劣电池、非法进行电池拆解回收等违法活动,并且依照法律加强整个监管过程。今年到目前为止,全国市场监督管理机构已处理涉及电池品质违规的事件超过320宗。
讨论怎样增强动力电池安全问题时,应急管理部消防产品合格评定中心党委书记杨顺修在安全集会上谈到:他们联合消防产品科研组织、检验检测单位、制造厂商,制定了《电动客车动力锂离子电池箱火灾防控装置通用技术规范》,同时针对三十多家以上企业、将近二百个规格型号的电动客车动力电池火灾探测、火灾扑救产品实施了消防产品技术认证。此外,国家消防救援局今年公布的《消防产品目录》修订版,已将“新能源汽车火灾扑救控火毯”收录其中,有力促进该类产品在新能源汽车火灾预防与处置环节发挥重要作用。
持续推进技术研发
新能源汽车行业要实现长远稳定发展,必须建立“严格管控与公司内在能力互补”的联合体系,重点围绕动力电池从生产到报废的整个管理环节,确保行业发展的质量底线牢固可靠。
席明表示,经过对新能源汽车产品缺陷的技术研究得知,“三电系统”(电驱、动力电池、电控系统)导致召回的占比为35%。其中,动力电池系统的问题占到了召回总数的82.7%,电控系统的问题占比是13.5%,电驱系统的问题占比为3.8%。另外,动力电池出现热失控的情况占到了所有新能源汽车召回的10%。车辆在电量尚足时制动回收,多次发现电流偏大,造成单个电池电压超出标准,且没有实施控制手段,动力电池内部存在产生锂单质的风险,具有潜在安全隐患。席明指出。
孙华强调,公司必须认真承担质量安全的责任,建立完善的质量安全记录系统,对于产品瑕疵绝不姑息,一旦出现质量问题,需要迅速行动进行修正和撤回,真正做到维护顾客的利益。他提倡公司增加对科技研发的投入,促进技术革新,持续提高动力电池的功能和品质,尤其要注重电池安全领域的探索,保证产品在特殊状况下的稳固和可信。
汽车行业致力于增强动力电池的稳固程度,为此在电池的规划环节持续改进构造和制作流程。东风汽车在安全会议中呈现了四阶质量管控机制,涵盖电芯原料检验至整车出厂,借助智能视觉检测装置达成全面查验,瑕疵产品阻截比例高达99.8%;上汽企业阐释了其独立研制的云端电池状态评估方案,能够即时追踪电池内阻、温度等指标,提前三十日警示可能出现的故障。
根据掌握的信息,2023年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文件,同意襄阳市公检中心负责的“国家动力电池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正式建立。消息表明,这个质检机构已经与比亚迪(襄阳制造基地)、东风汽车等国内许多新能源汽车公司进行了技术层面的互动,包括进行产品开发测试,共享科研项目,以及提供产品检查等合作。
刘敏谈到,动力电池安全质量是国际共同面临的挑战,行业相关方需借助先进的信息化工具,增强工作的细致程度。为了推动产业进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计划协助建立十个国家级的动力电池检测机构,这些机构将为公司提供从技术研究到生产制造各个环节的质量保障服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