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中国新能源汽车为何能做到世界第一?背后原因引人深思

中国新能源汽车为何能做到世界第一?背后原因引人深思摘要: 中国新能源汽车为何能做到世界第一?,比亚迪,新能源车,中国汽车,通用汽车,新能源汽车产业...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在电动化发展的浪潮中,不断刷新各项成就,屡次创下新的纪录。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信息,2022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的产量达到了705.8万辆,销量为688.7万辆,与上一年相比,产量增长了96.9%,销量提升了93.4%,并且已经是第八个年头稳居世界领先地位。

今年八月,比亚迪制造出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是首家完成这一成就的汽车制造商。在相关活动上,公司董事长王传福宣告“我国已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先国家”。他同时引用多项事实来加以说明:全球超过六成的电动汽车源自中国生产与销售,中国公开的新能源汽车相关专利数量占全世界的七成,全球超过百分之六十三的动力电池由我国提供……

在销售业绩和技术研发方面,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领先全球。具体来说,在专利数量和关键零部件制造层面,中国也取得了世界顶尖的成绩。那么,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究竟是如何取得如此显著的成就呢?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历程_中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突破_新能源汽车

比亚迪园区打出口号“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 时代财经 摄

技术助力弯道超车

中国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和汽车制造国,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出台了许多扶持政策,促使新能源汽车产业迅猛进步,其关键性技术更获得了非常显著的突破。

在传统汽车时期,国内汽车制造商在动力单元和传动系统等方面面临技术难题,创新过程缓慢,持续依赖“以市场换取技术”的策略。如今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兴起,注重自主研发的中国汽车企业已经掌控了动力电池、电机以及自动驾驶等关键科技,因而吸引大众汽车公司、Stellantis等跨国巨头投资,开始进入“逆向合作”的新篇章。

例如与大众集团合作的小鹏汽车始终注重自动驾驶技术的创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该公司在多个层面独立完成了研发工作,包括车辆自身的视觉识别、各类传感器的整合,以及云端数据运作所需要的资料上传、资料维护、网络分布式训练、资料收集和标记系统的构建,最终构成了数据和算法的完整循环体系。大众集团可能正是看中了小鹏的“技术实力”,中国新能源车产业因此通过自主研发迈入输出技术的全新时期。

在当前新能源发展阶段,电池组、电控单元和电驱动系统被视为关键组成部分,国内在这三项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以电驱动系统为例,近些年行业整体电机能量密度由每公斤输出两千瓦提升至每公斤输出六千瓦。广汽埃安的夸克电驱技术面世后,电机能量密度实现再次大幅飞跃,该系统能量密度达到每公斤输出一万二千瓦,其物理体积比常规电机缩小了四分之一,并且传动过程中的能量损失有所减少,从而能够产生更大的输出功率。这套电驱系统现在装在埃安昊铂Hyper SSR和Hyper GT两款车上,前者能零百加速到1.9秒,后者则做到4.9秒。过去,超跑主要靠大排量引擎驱动,但如今中国汽车品牌已经突破了这一限制,进入了新能源领域。随着技术不断发展,相关专利申请也急剧增加。根据中汽中心所发布的信息,2022年国内汽车专利的公开数量达到了36.22万件,相较上一年增长了12.94%。具体来看,发明专利的授权数量为9.45万件,同比增长了12.77%。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汽车专利的创新水平正在不断提高,汽车行业企业的技术革新实力也在逐步增强。

众多专利得以问世,源于长期坚持不懈的技术攻关。依据上半年数据,比亚迪研发支出高达142.46亿元,位居行业首位,其余中国汽车制造商的科研开支也普遍高于其年度盈利。这种真金白银的资本注入,加上着眼长远的战略定力,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整体进步具有决定性作用。

新能源汽车_中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突破_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数据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强健供应链提供有力保障

虽然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销售持续增长,但是零部件供应不足或者原材料价格上升,都会对新车发放造成阻碍,只有供应链足够稳固,才能确保持续发展。就像国际上知名的供应链专家、《国际物流管理杂志》的联合创办者及共同主编马丁·克里斯多弗教授所言:“今后的较量不再只是公司对公司,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较量。”

动力电池位于新能源车产业链的起始阶段,其费用在整车造价中占比很高,这让许多国际汽车制造商感到棘手,但对于中国公司而言,这却是它们的优势领域。

根据韩国研究机构SNE Research的统计,今年从1月到8月,全球动力电池的安装量达到429GWH,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8.9%。在中国,有六家电池制造企业排在了前十名里,它们占据了整个市场的63.1%份额,这个比例比去年同期的58.1%增加了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韩国的三家相关企业一共占据了23.4%的市场份额,这个数据比去年同期的数值降低了1个百分点。松下是唯一进入前十的日本公司,其市场占有率较去年降低了0.6个百分点。

全球范围内,中国的动力电池产业已具备显著的规模效应,这有助于削减生产费用,并且其市场占比持续增长。在企业层面,宁德时代与比亚迪牢固地位列世界前两位,连同其他中国动力电池公司共同构成了“双寡头与多强”的市场竞争态势。

根据日本专利调查机构Patent Result发布的信息,特斯拉在2003年至2022年间总共提交了836份专利申请。相比之下,比亚迪在此期间申请的专利数量超过13000件,其中与电池技术相关的专利占到了一半以上。

比亚迪研发的刀片式电芯,在遭遇撞击、挤压、刺穿等状况时,具备优异的稳固性能,同时,其反复充放电的耐力也十分突出,能够完成高达三千回的充放电过程。

今年八月十六日,宁德时代发布了神行超充电池,该电池充电十分钟可提供四百公里的续航里程。对于宁德时代而言,纯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难题已基本攻克,迅速补充电量逐渐成为消费者更为重视的焦点。

垂直整合能力显著有助于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众多汽车制造商也决定自主研发电池技术,今年五月,吉利银河的“神盾电池安全系统”成功实施了初步安全检测,长城汽车旗下的蜂巢能源推出了短刀电池等新型产品,蔚来在科技活动期间展示了其自主研发的圆柱形电池。

动力电池以外,芯片也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蔚来已经建立了一个规模达300人的芯片部门,致力于自动驾驶芯片和激光雷达芯片的研发,其首款激光雷达控制芯片“杨戬”计划在十月投入生产。小鹏的芯片部门正在设计一款与特斯拉FSD大算力自动驾驶芯片相匹敌的产品。理想公司去年增加了芯片部门的人员配置,并与三安半导体联手在苏州建造功率半导体生产线。

自主汽车制造商首先关注车载应用广泛且研发门槛相对较低的电力半导体产品。部分汽车公司还与芯片公司联手进行芯片自主开发,例如地平线已同比亚迪、长城、理想、长安等大型汽车企业签署量产供货协议。

面对竞争的加剧,汽车制造商纷纷向上游产业延伸,增强垂直整合,一方面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另一方面也提升了供应的可靠性,将更多控制权留给自己,这已成为当前的主要动向。

竞争带来活力,走向“技术输出”新阶段

芯片和动力电池产业竞争激烈,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充分竞争、持续充满活力的一个体现。中国促进新能源汽车竞争,一个显著的行动就是将特斯拉引入国内。

二零一八年七月,特斯拉同上海临港管理委员会、临港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相关文件,特斯拉计划于上海设立美国境外的第一家超级工厂,这一行动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领域内首次出现了外商全权投资的项目。

根据特斯拉公布的资料,今年上半年特斯拉在中国的整车销售数量达到46.4万辆。这表明在特斯拉上半年总共交付的88.9万辆电动汽车里,超过一半的产品源自上海超级工厂。特斯拉进入中国市场后,生产与销售能力都获得了显著提升,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也因此受益成长,双方实现了互利共赢的局面。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历程_新能源汽车_中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突破

广汽车型矩阵。时代财经 摄

当前的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极有可能是全球范围内竞争最为白热化的市场,不仅有像上汽大众、北京现代、特斯拉这样的国内外知名汽车制造商在此角逐,同时还有一批年销量突破十万辆的造车新锐企业,包括蔚来、小鹏、理想等品牌积极布局,此外,众多互联网科技公司也纷纷跨界造车,例如小米、百度、华为等企业也加入了这场竞争,这些多元化的竞争主体在市场上既相互竞争又彼此协作,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近些年发展迅猛。比亚迪已经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销量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在新兴汽车企业中,理想汽车在最近十月份的销量首次超过四万辆。华为深度合作研发的问界新M7车型,在十月份的交付量超过一万台,累计预订数量已经超过八万辆。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迅速扩张,给全球主要汽车制造商带来了显著挑战。七月份,大众汽车公司与小鹏汽车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开发新型汽车产品;紧接着,奥迪汽车品牌与上海汽车集团展开深度合作。进入十月,零跑汽车公司与玛莎拉蒂品牌背后的Stellantis集团正式公布合作意向。国际汽车企业普遍认识到,通过直接引进先进技术,能够更快地推动自身向新能源领域转型,这比独立进行研发更为高效。许多实例表明,中国新能源汽车正获得普遍赞誉,已经从过去合资时期依靠市场换取技术的阶段,发展到如今凭借技术开拓市场的全新时期。

还有许多合作正在筹备中,未来会有更多创新出现。不论涉及生产制造、科技研发、物资调配或是市场对抗,各种迹象都表明:我国已经处于新能源汽车发展领域的领先位置。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走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以创新动力为驱动,或作为唯一能源来源的汽车属于新能源车范畴,这类车辆融合了高效节能、生态友好、运行稳固等多项长处。其推广运用是解决资源紧缺与生态破坏难题的关键举措,同时标志着汽车制造领域实现根本性变革的必经之路。

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态势平稳,今年1月至8月新能源乘用车销售数量达到823万台。2023年1月至8月期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在全球市场的占比为61%。其中8月份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提升至65%,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表现突出,在东南亚和欧洲市场均获得良好反馈。这一成就得益于中国汽车产业链的强大实力,形成了国内市场与出口业务同步增长的良性循环。

汽车领域是一个市场广阔、科技水平要求高且管理极为精密的行业,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是我国实现从汽车生产大国向汽车制造强国的战略关键。

中国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和汽车制造国,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进步给予了高度关注,出台了许多扶持办法,促进了新能源汽车行业迅速成长。中国在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创新、政策帮助、产业配套、市场竞争等层面都具备明显上风,因此获得了世界市场的领先位置。

在政策推动层面,国家制定了诸多规章和规范,为电动汽车行业构建了稳固的体系支撑。我国出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界定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实施步骤和具体办法;实施了《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双积分管理办法》,促使了传统汽车制造商转型新能源车生产;推行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引导了民众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

此外,中国还强化了对新能源车的管控和审查,组建了《新能源车推广推荐清单》和新能源车推广信息管理平台,整理了市场体系,提升了产品水准。

在科技研发领域,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公司踊跃进行创新,持续增强产品的优良程度和可靠水准,逐步构建了一系列具备自主知识产权且市场竞争力突出的技术成果与商品。比亚迪的电池创新,增强了产品的安全性能和储能水平,同时削减了制造成本和设备体积;蔚来推广的快速更换服务,有效应对了车辆行驶距离和充电等待的挑战,显著改善了客户满意度;小鹏汽车配备的自动驾驶技术,能够完成车辆自主停靠、智能跟车以及车道变换等操作,让驾驶过程更加轻松愉悦。

一些国内汽车制造商在增程式电动车辆等方面取得了进展,更有效地解决了里程担忧人群的出行难题,为新能源行业前景的发展打下了牢固根基。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十分健全,涉及从基础物料到组件生产,从整车制造到售后服务的所有流程环节。通过在汽车制造领域取得领先地位,中国摆脱了以往在传统汽油车方面的落后状态,由此催生出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快速进步的联动效应。

中国基础矿产方面,稀土资源储备可观,电机领域优势突出。中国是锂电池制造大头;中国零部件供应商数量多,配件质量高且价格实惠;中国汽车制造商种类丰富,能满足各类消费者需要;中国售后网点分布广,确保用户使用便利且安全。中国还构建了规模全球领先的充电及换电系统布局,这为新能源车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整体来看,国内电动汽车行业在科技攻关、政府激励、生产配套等层面展现出明显长处,因此获得了国际市场的领先优势。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给国家经济进步及社会进步带来很大助力,也为世界能源结构变革和生态保护提供正面榜样。将来,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会继续秉持科技创新、合作共赢、生态友好的原则,尽力达成高水平进步,为创造人类共同繁荣贡献中国思路和中国做法。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0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