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智造活力指数报告(2025)》在2025合肥国际新能源汽车大会开幕式上公布,这份文件简称为《报告》。该《报告》指出,现阶段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凭借显著的规模效应,通过智能化、国际化、集群化这三大方向迅速进行转型升级,逐步实现从数量积累到质量提升的转变,从而迈入以价值创造为特征的新发展阶段。
中汽协统计表明,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体量巨大,已经连续十年在全球产销量中占据领先地位。今年前八个月,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和销量分别实现962.5万辆和962万辆,同比增幅为37.3%和36.7%。其中,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占到了汽车市场总销量的45.5%,正逐步接近“50%”的重要里程碑。
更为重要的是,规模上的领先并非仅限于数量多,而是构成了多方面的稳固支撑:在技术方向上,纯电动和插电混动两种方式并存发展,能够适应各类消费者的需要;在关键部件方面,我国动力电池的生产能力大约占据了世界三分之二,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公司掌握着全球市场的主导权。
《报告》表明,为了不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快速拓展,展现出智慧化、全球化和区域集中的发展方向。
技术革新步伐加快,促使智能服务更加普及,制造全过程实现数字化管理。针对用户感受方面,端到端方案使驾驶操作愈发接近人类习惯,众多汽车制造商陆续发布“自动泊车”等高级智能驾驶功能,持续改善用户使用感受;此外,先进智能技术正迅速向经济型汽车市场渗透,让智能驾驶从专属装备转变为大众化享受。在生产环节,人工智能推动公司从研发到生产、销售、供应及服务的各个环节进行数字化升级,显著增强了制造效能和经营准确性。
其次,跨国拓展步伐加快,开拓出多种对外发展通道,展现出完整行业全球化格局。公司借助在海外设立生产基地,实现生产属地化,同时探索以技术换取市场准入权的轻量级合作方式,推行生态系统联合输出,深化与当地企业的资金联结等多样化策略,迅速提升国际市场拓展效率。汽车工业协会统计表明,今年前八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达到153.2万台,同比增幅为87.3%,海外市场分布更加合理。
产业集团不断拓展规模,从源头物料到生产环节,再到终端应用,各环节紧密配合,整体联动。各个地区呈现出各自不同的产业集群竞争态势,长三角地区形成了以上海、合肥、芜湖和宁波、杭州为核心的紧密三角形竞争圈,这里聚集了特斯拉、蔚来等头部企业,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中心;珠三角地区借助信息通信技术,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深圳和广州两地重点培育车联网技术以及智能驾驶舱系统;成渝地区正在构建智能网联与新能源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该区域展现出明显的经济增长空间。
专家指出,得益于推动消费增长、完善充电设备布局、规范市场秩序、支持汽车走向国际等多项国家层面的扶持政策,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借助智能技术解决体验优化难题,凭借全球化拓展新增市场机遇,依靠产业集聚增强合作抗风险能力,这三个发展方向正在产生相互促进的效果,为产业升级注入强大动力,为全球汽车行业实现绿色化智能化变革贡献了富有操作性的“中国模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