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合肥聚焦首位产业,如何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

合肥聚焦首位产业,如何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摘要: 合肥:聚焦“首位产业”  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

2023年上半年度,安徽合肥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营收态势迅猛上升,530家公司合计营收突破270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34%,预计全年营收可达3500亿元,1月至11月期间,合肥汽车制造总量约124万辆,同比增长超过70%,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68万辆,同比增长超过160%。

近些年,合肥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的契机,提前规划、统筹安排,将新能源汽车产业定位为“首要产业”,旨在建设国际一流的新能源汽车中心,依靠创新驱动促进产业升级,打造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集中力量完善产业链条,发展收获了明显成果。

把握主动 多措并举促进产业发展

合肥把汽车产业摆在突出位置,在谋求当前发展、规划长远未来的积极举措里,正新能源汽车的新领域里快速前进、奋勇争先。不断完善的整体规划、精确有力的政策支持、共同进步的产业规划、持续改进的产业条件等,也是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进步的关键原因。

着眼于整体规划,设立了特别工作组。合肥市组建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正副组长,其他市领导为副组长的专项工作组,负责产业推进,并公布了《“十四五”新能源汽车产业推进方案》和《合肥市打造全球新能源汽车中心城市的实施方案》。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整合各方力量助推产业进步。合肥市公布《合肥市关于促进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普及应用的若干措施》,举办新能源下乡专项活动,推动城市与乡村地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发布《合肥市促进总部经济若干措施(试行)》,推行新能源汽车行业核心企业“一个核心加五个重点”的产业分布计划,鼓励公司构建生产设施加科研机构、市场推广机构、公开上市平台、合作商群体、辅助资金“一个核心加五个重点”的运营模式。

调整产业分布,促成高水准产业合作。合肥调整“3+N”新能源汽车产业分布,着重建设“下塘”“新桥”“新港”三大新能源汽车生产中心,利用地方产业分布长处,在高新区、经开区、包河区、肥西县、庐江县等核心区域,逐步建立富有个性且具备强大竞争力的辅助产业区域。

创造更佳行业氛围,助力产业进步。公布《合肥市智慧城市相关设施和自动驾驶汽车联合发展试验计划》,试验建设发展智慧城市相关设施和自动驾驶汽车发展合肥示范。同步推进市、县、镇三级充电和换电设施建设,普及换电新模式,建立充换电监测服务系统,形成充换电服务机制。设立十六支新能源汽车行业投资基金,累计资金超过六百亿元,优化"行业与投资结合""项目与投资联动"的运作方式,完善资金支持机制。举办世界新能源汽车博览会、全国大学生赛车挑战赛,策划实施四十余场汽车主题交流活动,塑造汽车文化中心。

厚植根基 稳定强化产业链供应链

合肥以重点企业为龙头,辅助企业紧随其后,推动产业通过链条联动实现增长,着力增强零部件产业的整体实力,迅速提高本地整车企业的配套比例,积极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框架,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大力增强自主研发能力,重点突破新能源汽车核心尖端技术。合肥市运用“公开征集难题”机制,下达车用领域课题二十余个,其中十二个得到省级重大科技计划资助,半固态动力电池、锂质金属动力电池、智能驾驶舱处理器等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顶尖水平。推行“车辆芯片显示”联合研发计划二十余项,成功实现十六类零部件、二十三款处理器的本土化检测。借助晶合集成成立安徽省汽车芯片协作组织,另外,电磁信息调控、电力高效优质转换等汽车相关国家级实验室获得批准设立。

强化整零供需对接,优化产业资源配置效率。合肥启动国家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试点工作,借助羚羊工业互联网等平台,扩大零部件与整车企业的对接范围,公布新能源汽车九大应用场景,组织八次“零部件整车合作”“芯片汽车合作”“汽车屏幕合作”供需洽谈会,近百家产业链公司与六家整车制造企业构建了交流渠道,迅速构建融合共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环境,增强产业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确保物资配送顺畅。合肥组建大型物流工作组,负责整车及零部件的运输服务,借助派河港和南淝河港打造国家级生产型物流中心,达成水陆联运目标,借助江淮运河的滚装船服务,与平板卡车运输方式对比,费用能减少三分之一。助力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与合肥经开区管理委员会联手建立大众安徽智能物流系统,运用网络传输、车辆道路合作等技术,保障智能物流运作与制造单位生产节拍、时限要求、货物装卸周期的无缝对接。

当前,合肥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迅猛发展。在相关公司数目方面,整个城市包含有500多家达到规定规模的企业。具体到整车制造领域,涉及蔚来、大众安徽、合肥比亚迪、江汽集团以及安凯汽车这五家单位。而在核心零部件供应层面,则涵盖了超过240家像国轩高科、常青机械、巨一科技等知名企业。在关键企业方面,具备省级“专精特新”资质的企业达到104家,“小巨人”类型企业有22家,同时设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60个;年营收过亿元的企业超过100家,依托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核心配套企业持续涌入。

突破关键 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合肥一直把创新当作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根据产业布局创新环节,促使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用户和金融机构紧密合作。持续进行核心技术的突破,运用公开挑战和竞争选拔等手段,集中全行业的优质资源,共同进行技术研发、试验推广和扩大应用,增强产业的持续发展水平。持续构建新能源汽车核心研发基地,协助头部企业及高等院校等筹备成立国家级科研机构,引导相关单位在合肥设立研发总部或地方研发机构,促进这些机构与高校和重点研究机构等合作建立6个新型科研平台,并且扶持形成汽车行业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级别创新平台共60个。着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研发模式的革新,鼓励企业与科大、工大及“科大硅谷”“中国声谷”等创新平台合作,共同建立开放式的汽车生态系统研究机构。现阶段,科大与江汽集团智能新能源汽车合作的研究机构已经启动运作,开放型汽车生态系统合作框架基本确立。持续强化首台套、首版次、首创新产品的市场普及。促进公司迅速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促使一些汽车行业在国内国外均为首创或可替代进口的“三首”商品出现。二零二三年增加省级汽车行业“三首”商品四个,累计数量达到十五个。

人才的培养与创新的进步息息相关,作为创新发展的基础,人才是创新过程中最具活力、最富主动性的力量,创新引领本质上就是人才引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样需要强大的人才体系作为后盾。合肥在造就和吸纳汽车行业专才上投入了大量精力,着重培育新能源产业中的开拓型、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不断加强人才支持,促使人才培养方向与产业需要紧密对接。

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促进招商引资与招才工作紧密结合,实施重大项目人才支持措施提前介入,达成项目落地与人才聚集同步进行的目标。要不断举办招才引智的专项活动,比如面向高校的招聘行动、组织师生来本地考察交流,以及开展线上招聘大会,特别是针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专场招聘。同时要做好人才政策的解读宣传和重点企业的介绍推广,吸引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各类专业人才到合肥工作或创业。合肥市聚集了汽车新能源行业的就业人员超过十万名,其中专门从事技术研究的人员超过两万名。

要注重人才培育,增强学科发展投入,围绕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制造与装配等三十七个产业急需的领域,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学科体系。深化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合肥学院联合大众汽车设立合肥学院大众学院,推行“双元制”职业培养计划;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携手蔚来汽车筹备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实施“订单式”人才培育方案及企业职工进修;促成11所技工学校同12家新能源汽车公司构建校企合作机制。启动“杰出工程师”培育项目,把合肥杰出工程师创新研究机构打造成为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人才和技术支持基地。

三是改进人才支持工作,尝试新能源汽车行业技术专才的考核机制,引导公司依据“每家每套方案”原则实施技术专才的考核。公布《合肥市支持专才成长若干措施(试行)》,落实专才居住、工作稳定、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保障。

巩固优势 持续释放发展新活力

二零二三年前十一月,合肥市全部限额以上汽车销售总额将近六十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百分之七点六,其中新能源汽车销售额大约是一百七十五亿元,同比增幅达到百分之六十三。乘用车总销量接近二十五万辆,同比增长了百分之十五,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九万辆,同比增长百分之五十六,市场占有率提升至百分之三十七。海外市场方面,整车出口达9.5万辆,较2022年同期提升29%,营收接近百亿元,增长幅度为45%,出口单车均价为10.4万元,增长12.3%。汽车零配件出口金额为47亿元,增长91%。

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和市场占比迅速增长,合肥借此激发产业内部需求,促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更加紧密地对接,更充分地借助国内外两个市场及两种资源,达成更为有力且长久的进步。

合肥计划向海外开拓更宽广的市场空间。采用集体出海与单独出海并行的方式,促使众多公司参与境外展览活动超过140场次,实现预期交易额超过150亿元。江汽集团致力于拓展海外市场,产品已销往全球132个不同国家与地区,累计外销量突破百万辆;公司还在17个国家设立了19家海外汽车组装工厂,并配有超过170家经销商或代理商,销售服务网点遍布超过1260个地方。同时不断改进出口流程,尝试推行“试点企业+试点商品”的双白名单制度,旨在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精准的协助。海外市场拓展持续深入,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层次和竞争优势不断增强,有力保障了产业的高质量进步。

支持系统迅速健全,为行业进步奠定基础。合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效办法,为电动汽车优质发展给予政策支持。发布《合肥市智慧城市设施和智能网联汽车联合发展试验计划》,试验建设智慧城市设施和智能网联汽车合肥示范;发布《合肥市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验计划》,研究换电新商业形态,整体推动换电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应用范围,改进行业支持,集中力量构建“官方推动、整体监督、科学配置、适度领先”的公共充电设施,解决新能源汽车普及的末端难题,更有效地应对不断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

从2019年开始,合肥的充电桩铺设速度明显加快,到了2022年,整体数量比前一年增加了194%。具体来看,企业自建的充电桩增长幅度达到了228%,而公共区域设置的充电桩则增长了47.6%。到2023年11月为止,已经建成了大约十五万八千个各种充电装置,这个数量占全省的百分之三十七点九,计划到年底总共建成十六万个,车辆和充电装置的比例大约是一比一点四五;还建成了八十六个换电站,这种换电方式可以服务出租车、小型货车、大型货车等所有类型的车辆。

现阶段,新能源汽车行业正经历深刻转型,行业进步进入迅猛发展期。合肥市将积极把握发展契机,发挥自身优势,强化核心能力,弥补发展不足,整体推进车辆制造、配件供应、售后服务三大板块的协同发展,迅速构建卓越的产业环境,增强整体产业水平与市场竞争力,为安徽省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发展提供合肥方案,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新能源汽车核心城市。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