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正确路径是关键
最近,北京市主管工业的副市长殷勇考察期间,公开指出,汽车制造业是本地工业领域的龙头产业,目前正经历着向新能源和智能化的关键性转变,这为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提供了有利条件。
他建议,要利用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特殊长处,调整产业构造安排,迅速提高车辆电动化与智能化程度,不断加强行业竞争能力。
这里说到的“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独特优势”是什么?
01
利好政策助力产业发展
二零二四年,北京市汽车行业完成工业产值大约四千四百三十亿元,较上一年度增长了百分之十五点九,这一增速为过去十年中记录到的最高水平。
北京是汽车产业的重要中心,承担着国家战略层面的布局任务,目前这里有8家整车制造企业,包括北京奔驰、北汽新能源、理想汽车和小米汽车等,2024年这些企业在北京的产量共计114.5万辆,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13%,其中新能源汽车的产量为29.4万辆,增幅接近三倍。
专家指出,北京市新能源汽车的显著进步,主要得益于近些年国家及本市接连推出的多项扶持措施,这些政策对行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北京市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出的一系列扶持措施,涉及多个层面,包括自动驾驶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的推广,超快充站和换电网络的完善,这些属于基础设施建设范畴;同时还包括面向消费者的购车奖励、旧车淘汰补偿,旨在刺激市场需求;此外,在科研开发领域,政府也提供了专项经费支持以及税收方面的优惠,全方位促进产业发展。
在北京立足的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明确表态,北京市的法规条件对新能源车行业非常有利,各项规定齐全并且推行速度快,有效支持了公司的迅速成长。当局推行了多项扶持措施,例如购买车辆时给予经济支持、减免相关税费、提供免费停车位等,这些措施切实减轻了购买者的经济负担,带动了购买欲望的增长。
众多汽车零部件厂商,除整车厂外,亦在北京加速建设制造基地,涉及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智能驾驶系统、车规级芯片、车身轻量化材料等核心产业。
李想强调,北京市在零件供应等产业方面具备雄厚的基础,理想汽车能够与当地供应商构建紧密的合作纽带。
02
未来应更多立足于
技术创新和核心突破
北京是国家中心,虽然政策扶持、学术条件、行业推动方面表现突出,不过经济构造上还是有若干深层矛盾。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的研究者张燕生,在回答中新社国是直通车的提问时明确表示,北京地区的整体制造业基础,与其它地区相比,显得比较不稳固。
近些年,本地在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里,已经慢慢形成了一些辅助设施,不过,跟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这些制造业非常发达的地方比起来,汽车整车生产以及零件供应方面的成熟程度,还存在不小的距离。这就造成了一些大企业,虽然把总部的地址定在北京,不过它们的核心生产活动,还是继续放在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这些工业基础好的地方。
张燕生认为,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未来要着重依靠技术进步和关键领域的突破,不应该只关注产量的增加和产能的扩大。
他强调,北京市内分布着92所高等院校,其中32所设有汽车工程学科,同时拥有上百家科研机构,此外还设立了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三个国家级汽车科技创新平台,这些优势能够借助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力量,再加上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有效吸引行业领军企业入驻,这才是契合首都实际情况的合理发展模式。
杨悦卿是汽车研发领域的专业人士,她指出,北京若想充分展现新能源产业的潜力,就必须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同时也要妥善处理遗留的复杂问题。新能源汽车行业被视为北京实现产业更新的理想选择,它还肩负着促进传统国有企业变革和有效利用现有生产资源的双重任务,可以说挑战巨大,前景艰巨。
03
警惕内卷和同质化竞争风险
权威人士指出,北京市在积极推动电动汽车制造领域进步的时候,要留意恶性竞争和行业内部过度竞争引发的问题。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信息,2024年整个汽车行业的利润空间很小,具体为4.3%。这个比例已经比不上国内其他下游产业的整体盈利水准。
张燕生提出,北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需要更加关注产业规划与国家整体战略的契合,要防止在产能过剩的方面无序扩张,以免违背国家治理恶性竞争的方针。
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的一个潜在问题在于同类产品的竞争,这阻碍了其良好发展。现阶段,一些从事新能源车制造的企业,在产品构造、技术选择以及市场方向上表现出一致性,缺少独特的竞争能力。
杨悦卿指出,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正面临激烈竞争,接下来需要依靠技术革新、企业形象建立以及客户群体划分,来打造独特的竞争优势。此外,北京应当发挥其在无人驾驶、道路车辆联动、智能交通等前沿领域的领先地位,建立长久的产业优势,防止陷入产品雷同的低水平竞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