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许多人所预料的那样,新能源汽车不仅成为了我国汽车市场“期中考试”成绩单的一大亮点,同时也成为了上半年中国消费市场中的一个关键品类。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23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销售数量分别达到了378.8万辆和374.7万辆,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了42.4%和44.1%,这对我国汽车市场的持续改善和较高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尤为关键的是,在下半年致力于激发消费活力的整体布局中,新能源汽车凭借其充沛的增长动力,依托于动力电池、自动驾驶技术、通信设施等供应链的支撑,以及充换电站、售后服务、金融服务等领域的显著推动效应,再度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备受期待。
为激发汽车市场活力,进一步增强新能源汽车的稳定增长,我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相关部门近期发布了《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文件。该文件中提出了多项举措,包括改善汽车限购政策、强化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村电网的负荷能力、增加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的采购量以及加强汽车消费金融服务等。
实际上,鉴于我国众多的人口规模以及能源使用结构的转变,若从新能源汽车领域着手来推动汽车消费,不仅能有效激发大宗商品的消费活力,刺激国内需求与对外出口,而且还能满足“碳达峰、碳中和”的环保目标,进而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
比亚迪打头阵,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持续提高
在成功夺得2022年中国乘用车市场以及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两大桂冠之后,比亚迪在今年上半年依然保持着不懈的努力和进取精神。
8月1日,比亚迪对外发布信息,透露7月份其新能源汽车销量为若干辆;从2023年1月至7月,累计销售量达到了151.78万辆,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增长了88.81%。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比亚迪在海外的销售业绩同样出色,7月份海外市场新能源乘用车的总销量达到了18169辆。
长江证券的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品牌在新能源行业已经实现了超越,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领军企业,比亚迪在技术及成本方面占据了优势地位,有望在市场迅速扩张的过程中夺得市场份额,并且通过全球化的战略布局,进一步拓宽销售规模和业绩增长的空间。
根据最新统计,我国本土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已高达51.5%,在豪华车领域,这一比例也达到了34.2%,但相比之下,主流合资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仅为4.2%。显然,自主品牌在推动国内新能源汽车销售及出口增长方面,依然扮演着关键角色。
崔东树,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的秘书长,指出我国自主品牌能够审时度势,采纳了国内与国际市场同步推进的发展策略,同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以及出口市场实现了显著的增量。
他介绍道,头部自主品牌在转型升级方面表现卓越,诸如比亚迪、吉利、长安、奇瑞等知名车企,通过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战略转型,显著增加了自身的市场占有率。具体来看,6月份乘用车销量排行榜上前10名的企业中,自主品牌占据了其中的4席。
值得关注的是,新能源汽车、锂电池以及太阳能电池三者共同推动了出口额的显著提升,其出口总额增长了61.6%,这一增长势头迅速使其成为中国出口整体增长的重要动力,被誉为“新三样”。
有观点指出,从以服装、家电、家具等为代表的传统“三大件”过渡到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现代“三大件”,我国新能源产业的结构正不断得到优化和提升,这一变化映射出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崭新动向,同时,也为全球绿色低碳的转型发展贡献了我国的力量。
依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在今年上半年的统计中,我国汽车制造企业总计出口了214万辆整车,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增长了75.7%。在这些出口车辆中,新能源汽车的出口量达到了53.4万辆,其同比增长率更是达到了1.6倍。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研究员盘和林认为,这些成绩单充分展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成效,凭借其卓越的技术实力和不断上升的市场份额,比亚迪等领军企业已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他强调,为了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长,我们不仅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扶持,还期待自主品牌能够发挥更显著的引领作用。
一方面,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与供应链相对健全,且在动力电池技术方面占据了显著优势,诸如比亚迪等国内企业在电池技术方面已掌握核心技能;另一方面,我国历来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在充电桩和换电站的建设方面已做了全面规划,这有助于增强用户的消费满意度。独立汽车评论员白德指出,汽车行业的电动化变革即将迈入新的阶段,面对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各大企业亟需展现出更卓越的技术创新实力以及资源整合能力。
本土化研发队伍搭台,外资品牌电动化转型渐入佳境
相较于去年,我国汽车行业呈现出回暖态势,尽管如此,挑战依旧严峻,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乐指出,在2023年下半年,伴随着汽车消费市场及消费者信心的逐步回升,宝马将推出一系列极具吸引力的纯电动汽车,同时,他对公司持续实现业务增长抱有坚定信心。
据相关数据显示,在2023年的上半年,宝马集团在我国市场的整体销售业绩呈现上升态势,特别是纯电动车型,其销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近三倍。特别是全新BMW i3的表现格外突出,上半年的销量累计超过了2.1万辆。
高乐向记者透露,电动化战略为宝马全年的业务持续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宝马即将在沈阳投产其第三款国产纯电动车型——创新纯电动,该车型将首次采用第9代(BMW)操作系统。宝马中国的数字化研发团队深度参与了这一系统的研发,其中70%的功能是专门根据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定制开发的。
据他透露,宝马公司正在对中国研发体系实施战略性的提升,这一举措旨在使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能够更加迅速和精确地融入宝马未来的研发规划中。
实际上,新能源汽车对智能化技术的要求较高,这促使众多外资汽车企业在中国市场增加了本土研发的投入力度。
今年5月访华期间,玛丽·博拉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曾表态,将与我国合作伙伴共同努力,促进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创新发展。近期,她再次强调,通用汽车将集中资源,专注于电动车、自动驾驶技术以及软件等至关重要的增长领域,以助力公司未来业务的持续发展。
2023年第二季度的财务报告揭示,通用汽车在我国市场的零售销售额突破了52万辆,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增长了9%。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汽车在第二季度的销售额达到了11.5万辆,这一成绩刷新了历史同期记录。按照既定计划,通用汽车将借助电气化和智能化技术平台的规模优势,在今年向我国市场投放超过20款全新或改款车型,其中新能源车型占比将超过三分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上汽通用汽车于8月1日公布的数据表明,在今年的7月份,新能源汽车的交付量达到了10017辆,这一数字使得单月销量首次超过了1万辆的门槛,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38%,与上个月相比增长了33.5%。
业内专家指出,以往合资企业在研发新车时需兼顾全球各地多样化的需求,通常是将全球车型引入中国市场。然而,如今在电动化、智能化等前沿领域,中国市场呈现出独特且具有远见的需求特点,故合资企业需对产品导入策略进行适时调整,以适应中国市场的步伐。
崔东树对此进行了分析,指出众多合资企业已在中国市场显著增加了研发资金的投入。展望未来,依托我国健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这些合资企业有望推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破解盈利痛点,车企争相打造品牌“护城河”
尽管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国内品牌在国际市场拓展和外资品牌本土化转型方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果,然而,如何在新能源领域构建起品牌的稳固防线,这依然是当前激烈市场竞争中亟待解答的关键问题。
在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推动下,充换电基础设施已成为众多汽车制造商加快布局的关键领域。
宝马中国的负责人透露,到目前为止,BMW的公共充电网络已在全国范围内接入超54万个充电桩,服务范围覆盖了320余座城市。在2023年上半年,通过MyBMW App完成的公共充电订单量实现了138%的同比增长。未来,宝马计划继续扩大其充电网络的覆盖范围。
蔚来公司,作为换电模式的坚定支持者,于7月31日对外公布,目前已成功搭建1638座换电站,其中包括位于高速公路上的换电站449座。在近期举行的Day 2023活动上,蔚来推出了“每日电池灵活升级服务”、全新的换电费用标准,以及V2G充电桩等创新性的服务、技术和产品。
我国电动汽车市场尚无顶峰迹象,作为一门充满希望的产业,我们理应齐心协力,致力于改善每一位电动汽车用户在充电和更换电池过程中的使用感受。在蔚来公司联合创始人兼总裁秦力洪眼中,唯有确保用户享有优质体验,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才能更加顺利。
我国汽车千人保有量至2022年底已达226辆,众多家庭尚未拥有汽车,市场潜力巨大;然而,相较于其他国家,我国汽车企业数量众多,众多品牌不得不采取“以价换量”的策略,在低盈利甚至亏损的情况下艰难维持。
某汽车行业专业网站的高层管理人员曾对记者叹息道:“仅我们与之合作的品牌就超过百个,放眼全球,又有哪个行业能够汇聚如此众多的品牌共同角逐?”
白德强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那些产品优质、技术先进、规模宏大、生产效率高的领先企业才能立足并持续发展。他提出,我国自主品牌应充分利用在新能源领域的现有优势,摒弃“坐享其成”的幻想,以盈利为核心,实施全面而深入的变革。
根据统计,到了今年8月份,比亚迪将实现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投产,从而成为全球首家实现这一里程碑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
业内人士纷纷热议的一组数据对比显示,从第一辆新能源汽车问世到累计生产达到一百万辆,耗时长达13年;而这一百万辆到两百万辆的跨越,仅用了短短一年时间;再从两百万辆到三百万辆,更是仅需半年。过往,比亚迪屡次刷新这一速度,映射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壮丽景象。
2023年“消费提振年”的下半程已经拉开帷幕。在此背景下,受到一系列促进消费政策的正面影响,并且在全球绿色出行迅速变革的大趋势中,我国新能源汽车业继续发挥着推动消费增长的关键作用,同时也是产业升级的重要阵地。(许亚杰记者)
2023年8月3日,季爽,文件编号64--5fdd-4868-8399-,页码29,源自中国青年报,发布时间为2023年8月3日08:32:01。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