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代表涵盖了政府部门领导、国内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吉利、岚图、江汽、一汽、长城、东软睿驰、法雷奥、地平线、芯驰科技等整车制造及供应链企业,他们齐聚一堂,共同深入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汽车智能化这一新兴生产力对推动我国汽车行业整体发展的积极作用,以及以安全性和效率为出发点的创新模式。
2025新能源智能汽车新质发展论坛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
张永伟,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的副理事长和秘书长,在致辞中强调,我国汽车行业需在2030年前加快辅助驾驶技术的推广,积极培育智能驾驶文化,并迅速确立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技术的开发目标,以保持在全球的领先地位。他进一步预测,2030年至2033年期间,L3和L4级自动驾驶技术将从试点阶段迈向大规模应用的关键时期。
张永伟提出,企业应将竞争力核心转向智能化与人工智能领域。在未来的汽车制造中,机械部分的成本比例预计将从70%降至30%以下,而电子和软件部分的比重将增至70%。在这样的趋势下,智能化程度和成本考量将成为消费者购车时最为关注的要素。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的副理事长同时也是秘书长,他的名字叫张永伟,他在该组织担任要职。
在论坛活动中,众多整车企业的代表们纷纷交流了各自在技术发展路径、品牌形象提升以及生态体系建设方面的具体做法和独到见解,生动呈现了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在市场中的多样化成长轨迹。
岚图汽车的CEO卢放指出,中国汽车行业要想摆脱低层次竞争,迈向高质量发展,这已成为所有企业共同面临的挑战;业界应当致力于技术、管理、品牌以及开放性的创新,从而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的华丽转身。
岚图汽车CEO卢放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
江汽集团股份公司的副总经理马翠兵指出,我国汽车企业正处在迈向高端市场的黄金时期。自2019年起,江淮汽车与华为建立了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关系,在此过程中,双方在研发、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以及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实现了深度的整合。其中,尊界品牌便是这一战略合作的典范。
周时莹,一汽研发总院副院长兼九章平台CEO,指出自2024年起,座舱及智能驾驶系统普遍预置了AI模型,然而,这同时也对基础芯片、操作系统架构以及应用层的兼容性带来了极大的考验。她强调,截至目前,众多汽车制造商尚未完全实现硬件与软件的彻底分离。
长城汽车智能驾驶部门副总工程师逄淑一详细阐述了长城汽车最新推出的端到端组合驾驶辅助大模型SEE。该模型采用了“数据驱动、模型安全以及安全策略作为最后防线”的三重保障机制。在构建端到端大模型的基础上,它进一步增强了安全评估网络的功能,并引入了人工规则来实施安全仲裁,从而确保了整个系统的安全性。
此外,作为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零部件制造商亦各自贡献了他们在技术助力和生态合作领域的见解。
东软睿驰汽车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的总裁与首席技术官杜强指出,人工智能对汽车行业、驾驶体验和汽车的核心竞争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软件供应链在基础操作系统层面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能够迅速适应芯片及电子电气系统的变化,充分满足汽车制造商对快速迭代的需求。
法雷奥中国的技术总监顾剑民指出,在智能化浪潮中,新能源汽车的电动化、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固然关键,但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以及个性化视觉元素,例如车灯,同样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实际上,车灯早已超越了单纯照明的功能,它已成为设计和信息交流不可或缺的媒介。
地平线副总裁吕鹏,战略部及智驾产品规划与市场部负责人,将智能驾驶技术比喻为手机基站,指出其技术性复杂却难以实现差异化。因此,他认为,推动其发展的关键在于“快速迭代”。然而,他也坦诚地表示,在产业发展周期中,必须要在降低成本和技术迭代之间取得平衡。目前行业尚未成熟,若过度追求降本,可能会损害用户体验和安全性。因此,他建议通过技术迭代,例如提升算力,来促进用户体验的提升。
地平线副总裁吕鹏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
芯驰科技的MCU产品线负责人张曦桐指出,近些年,汽车制造商主动广泛运用国内生产的芯片,显著加快了国产化的步伐。同时,产业链的供应链结构正在发生变革,越来越多的芯片制造商开始涉足整车设计的初期阶段,与整车制造商以及一级供应商共同确立产品规格并协作研发,以确保产品能够满足快速更新和高端品质的双重需求。
领充新能源的CEO周强指出,车网互动对于减轻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所造成的电网负担、确保电网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车网互动的应用还处于商业化的初级阶段,然而其发展速度正在加快,正朝着场景化、系统化、平台化的方向迈进;而在园区级别的能源系统中,它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落地角色。
瑞声科技的首席科学家孙学京指出,随着智能座舱技术的迅猛发展,车载声学技术正经历着从单一“听觉系统”向构建“第三空间”的关键技术支撑的转型。
与会的高校专家代表们就智能驾驶的安全性、电驱动技术以及智能底盘等方面,各自阐述了在智能汽车核心领域的创新观点,并为汽车产业的进步贡献了新的发展思路。
王建强教授,作为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的院长,提出当前智能汽车安全技术主要分为规则驱动和数据驱动两条发展道路。然而,这两种方法单独使用均无法有效推动智能驾驶技术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他提出了“认知驱动”的路径,这一路径是将人类的类脑认知与丰富的知识经验相结合,以启发性的方式实现;它通过感知、认知和决策这三个关键环节,成功构建了规则与数据融合的通道,从而使系统能够在复杂的交通环境中实现精确的感知、深入的认知以及安全的决策。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院长、教授王建强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
哈尔滨理工大学享有终身荣誉的教授、国家级卓越工程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蔡蔚指出,随着充电系统电压逐步提升至1000V甚至1500V,碳化硅等宽禁带功率器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然而,这也随之带来了封装热失控以及系统成本增加等问题。他着重强调,电驱动系统作为关键的核心部件,必须确保其自主性和可控性。
吉林大学的卢荡教授指出,智能底盘构成了智能汽车控制领域的关键技术,而在未来,智能轮胎及其相关域控制软件将扮演着构建软件定义汽车不可或缺的基础角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