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2048.6万辆,较上一年增长4.5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零售销量为298.9万辆,增幅高达169.1个百分点,表现尤为亮眼。由于汽车销售持续走高,车辆拥有数量也随之显著提升。
依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于2021年末公布的资料,我国汽车数量已超过三亿,总计达三亿九千三百万辆,同时驾驶员人数为四亿七千九百万人;每年新增车辆超过三千万辆,新增持证司机超过两千万人,无论总数还是年增长量均在全球名列前茅。
紧接着出现了许多涉及汽车消费的纠纷,其中变速系统、轮胎质量、夸大宣传是反复出现的情况;而智能装置、行驶距离、延迟交付则是新兴的矛盾点。
2021年5月13日,甘肃省消费者组织接到付女士反映的问题,她指出2019年9月购入的汽车存在车身晃动,以及快速减速的现象。调查核实后,证实了消费者的反映情况确实存在。经营者说明,车辆出现震动和速度下降现象,原因是内部积垢导致气缸压力增大以及气门损坏,其依照标准迅速进行了维修和补救,不过按照2013年实施的《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这辆车还不符合更换条件。通过甘肃省消协反复协商,最终商家出价十五万元赎回了这辆车。
涉及汽油动力的车辆反映问题不少,电力驱动汽车的类似情况也屡见不鲜。全国消协组织在2021年公布了关于受理消费者投诉的分析报告,并随附了部分典型事例以及应对措施。在这些事例中,电力驱动汽车领域内证据提供困难、权利维护不易的问题被中消协特别指出。
二零二一年七月,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收到宋女士反映的情况,称她的电动汽车在充电过程中突然起火;宋女士认为四S店售卖的电动车存在缺陷,要求给予补偿。经鹿城区消保委从中斡旋,当事人双方意见趋于一致,汽车销售机构退还九万六千八百元购车费用,对车辆内部损毁物件进行两万元经济补偿,支付误工损失费一万六千元,并给予精神层面抚慰金三万元,各项款项合计十六万二千八百元。
质量问题最为突出
新能源车电池虚标
《报告》表明,二零二一年汽车消费投诉涉及品质方面的问题占九十点四八,不实宣传占五点四七,服务方面的问题占三点三九,没有准时提供占零点六六。在这些投诉中,品质方面的问题最为显著,排在首位,虚假宣传问题紧随其后。质量问题中,较为显著的问题包括制动系统故障、车身部件及电器故障、变速箱故障和发动机故障,制动系统故障的比例高达44.9%,其余各类故障的比例都超过10%。
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投诉热度超过传统燃油车。根据相关调查,涉及新能源车的民众反映数量达到十二万八千项,而针对传统燃油车的反馈信息为五万二千项。
《报告》指出,国产新能源汽车主要存在缺陷,占比高达54.75%;存在夸大宣传现象,占比32.26%;存在服务不到位问题,占比7.4%;存在交付延迟问题,占比5.59%。在缺陷类别中,制动系统故障占比32.26%;车身部件及电器故障占比13.46%;动力电池故障占比3.84%;其他各类故障占比均低于3%。
燃油车主要品牌的维权舆情所揭示的弊端包括质量缺陷、不实宣传、服务缺失以及交付延迟四个层面。其中,质量缺陷最为突出,占比高达90.11%。其次是服务缺失和不实宣传,二者占比分别为4.89%和4.83%。交付延迟的问题最为轻微。变速箱故障、车身配件和电气故障、引擎故障是质量问题的关键领域,它们的比例都超过了四分之一。
其他方面来看,变相收费、不解决事项、服务态度不佳、合同纠纷、技术能力不足的情况比较平均,各自的比例为0.53%、1.49%、1.48%、0.71%和0.67%。
整体而言,关于质量方面的公众关注度最高,无论是那些依靠汽油驱动的传统汽车,还是近年来增长迅猛的电动汽车,产品瑕疵始终是车主权益保障领域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焦点。传统内燃机汽车动力传动装置、车身部件和电气系统,持续存在诸多故障现象,是消费者投诉的核心问题;而纯电动汽车因2021年4月特斯拉制动失效事故引发关注,所有新能源车型与刹车系统关联的投诉声量大增,车身部件和电气系统的问题也屡次见诸报道。
另有一些状况显现频发。例如,不实宣传现象显著。相关材料指出,特别是涉及新能源车的电池领域,存在虚报数据的情况,夸大其词地声称拥有超长续航能力,这种行为对购买者构成欺诈和误导。
售后环节矛盾频发。汽车维修服务向来是客户反映强烈的事项,诸如隐性加价、责任推诿、服务态度恶劣、维修响应迟缓等状况,严重干扰了客户的正常使用体验。
此外,由于全球半导体供应不足,汽车行业特别是新能源车领域,车辆交付时常出现推迟现象。
这些情况不仅侵犯了购买者的正当权利,而且妨碍了汽车产业的正常进步,必须得到高度关注。《报告》明确说明。
行业规范不够成熟
加大监管处罚力度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汽车消费维权舆情问题?
《报告》指出,一些厂商只顾短期收益,特意压缩开支,导致产品品质不达标,损害了用户的行车体验,同时给用户的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造成风险。
再者,汽车是种构造繁复的工业制品,客户反映的故障多发生在引擎、变速装置、电瓶使用距离、制动设备这些部分。此类故障的技术性很强,搜集证据十分困难。对于一般客户而言,通常难以证明权益受损。
第三,部分车辆类型特别是电动车的行业准则不够健全。与常规汽油车对比,电动车正处在成长期,无论在技术层面还是行业规范方面,都还不太成熟,相关法规也在持续改进中,一些技术参数、检测方法尚未达成一致意见。一旦发生纠纷,很难获得确凿的证据和普遍认可。所以,这给购买者的申诉和维权造成很大阻碍。
此外,监管和处罚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汽车行业在十余年间实现了迅猛扩张,政府颁布了多项法规条例,目前已建立起相对健全的法规架构,整体而言相关法律框架是周密的,界定范围也比较明确,主要问题在于监管措施和惩处力度不足,使得一些违规违法或侵害顾客利益的情况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置,实际上助长了部分缺乏诚信、不遵纪守法的企业活动。
值得留意的是,2022年1月1日,全新修订的《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开始执行。汽车生产者的责任与义务变得更加清晰,消费者权益的保障得到了提升。
汽车行业者,特别是电动车生产商,必须诚实合规运作,给购买者带来性能优良的车辆和周到的服务,主动保障购买者的正当权利,以此推动汽车购买环境更加健康。陈音江这样表示。
这份文件强调,汽车制造商需要增强责任感与安全观念。汽车商品关乎使用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生产单位必须认真对待汽车产品质量,保证制造和售卖的汽车产品满足维护生命、财产安全的标准,同时向购买者清晰说明使用须知和潜在危险。汽车制造商必须向购买者清楚说明车辆的实际行驶距离、充电效率以及相关影响因素,以防止事后发生争议。汽车销售机构应当真诚对待客户,禁止强迫附加销售,杜绝夸大其词的营销,信守约定条款,杜绝利用优势地位进行欺诈或误导,以及实施非法收费行为。
陈音江提出,需要强化对汽车销售环节中,一些消费者普遍关注的现象的管控力度,包括不合理的价格增加、隐藏的额外费用、必须搭配销售的商品、不实的广告宣传以及车辆本身的安全问题等,要运用有效的手段,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惩治违规行为;同时,要正确引导并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进步,促进动力电池性能和相应服务设施的持续改进,周期性地进行安全风险检查,从而更周全地维护消费者的正当权利。
此外,消费者需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要留意保存购买车辆、进行维修服务的相关单据,对于销售方有关退还购车预付款、保险保证金等事项的口头说明要特别小心,要记得保留预付款或保证金的收条,在必要时对销售方的口头说明进行录音,积极争取签订书面的预付款或保证金退还合同。积极掌握有关汽车购买的信息,需要认真研读车辆的使用手册,要清楚了解三包政策的具体内容,还要明白常见易损部件的保修时长。养成正确的驾驶方式,按时进行车辆检修,只有熟悉汽车构造,才能在出现争议时有效维护自身权益。这是陈音江的观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