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比亚迪价格战逻辑大揭秘,机遇挑战并存?

比亚迪价格战逻辑大揭秘,机遇挑战并存?摘要: 小小最近, 比亚迪 汽车再掀价格战,搅动车市风云,魏老板也暗示“汽车圈的 恒大 已经存在”,引发了整个社会的热议。让我们看看 比亚迪 近期发生了什么?它为何急于降价促销...

比亚迪_比亚迪降价促销原因_比亚迪价格战

小小

近期,比亚迪公司发动新一轮降价攻势,震动整个汽车市场,魏某也间接表示“汽车行业内已出现类似恒大的情况”,这一言论在社会上引起广泛讨论。

让我们来关注一下比亚迪最近的情况,它为何急着减价销售,是受到业绩方面的挑战,还是基于长远发展的策略考虑?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一下。

比亚迪_比亚迪价格战_比亚迪降价促销原因

一、开启价格战

五月份的二十三日,比亚迪发起了“百亿补贴618”和“礼遇一夏”的两项联动优惠活动,涉及王朝网和海洋网两个品牌,总计有二十二种配备智能驾驶功能的车型参与其中,其中最大折扣为五万三千元人民币,整个促销活动将一直进行到六月份的三十天结束

根据王朝网车辆信息,十二款配备智能驾驶系统的车型在享受限时优惠后,起步价格可低至六万三千八百元,整体优惠额度介于一万三千米至三万二千米之间。以具体车型为例,第二代秦PLUS DM-i智能驾驶版从七万九千八百元下调至六万三千八百元,秦L DM-i智能驾驶版则直接降价两万元来到七万九千八百元。

在海洋系列车型中,有十种配备智能驾驶功能的版本正在进行限时优惠活动,其起售价为5.58万元。海鸥智驾版活力版的价格调整了,现在是5.58万元,比原先的6.98万元降低了。宋PLUS DM-i智驾版75km豪华型的售价也变动了,现在是9.98万元,之前是13.58万元。海豹07 DM-i智驾版(125km精英型)更是大幅度降价,直接减少了5.3万元,从15.58万元降到了10.28万元,这个降价幅度刷新了国产混动车型的新纪录。

此外比亚迪还推行了“技术普及”。这次补贴行动中,首次把高级智能驾驶技术(例如天神之眼C驾驶辅助三目版)推广到10万元以下市场,比如海豚智驾版配备27项智能驾驶辅助功能,从而增强了产品优势。

二、为何要降价

一家商业机构,减低售价通常源于某种困境,即便借助“长远部署”来修饰,也显得缺乏说服力。目前比亚迪,主要遭遇六大难题,所以降价属于“事已至此不得不做”

让我们逐一来看一下。

销售任务重库存积压,业绩指标促使。比亚迪2025年销售指标定在450万到550万辆,但今年1到4月只达成了大约25%的指标(138.09万辆)。情况更糟糕的是,4月混合动力车型销售急剧下滑,例如宋PLUS DM销量减半,汉DM和驱逐舰05分别骤降61.02%和74.04%。

同期,2025年第一阶段,比亚迪的存储资金从年初的1160.36亿元大幅上升至1543.74亿元,增长了33.04%,其中因销量不佳而积压的汽车使库存增长了大约62亿元,此外从整个汽车产业的存储情况分析,全国乘用车的存储量已经达到350万辆,比亚迪的存储量在新能源品牌中居于首位。

旧款车型由于新智能驾驶系统的面市,销量大幅下滑,销售商仓库中货物堆积如山,面临资金周转不灵的困境,甚至有店铺突然停业的情况发生。为了达成年度销售指标并改善资金流动状况,比亚迪需要借助降价手段迅速处理积压的存货,此举也能为即将推出的半固态电池版本以及升级改款的车型预留制造空间。

其次,行业竞争加剧,价格竞争持续白热化。价格下行压力主要源于同行竞争,并且新能源汽车和传统燃油车都承受着双重压力。

低端市场里长安启源A05、五菱星光等车型价格持续走低,五菱缤果UV甚至降到8.28万元起,对比亚迪元UP等车型造成明显压力。与此同时,卡罗拉、朗逸这类合资燃油车也趁机降价进攻,部分车型价格已经和比亚迪的新能源车差不多,消费者对合资品牌的喜爱依然很强烈。此外,诸如小米之类的跨行业挑战者也在暗中觊觎,SU7产品不仅销量异常火爆,还借助补贴形式间接降价,最高优惠达4.44万元,正逐步蚕食比亚迪的市场占有量。

事实上,2025年刚一开始,汽车行业就打响了价格竞争的第一枪,广汽埃安等企业纷纷效仿减价,迫使比亚迪采取更大手笔的促销来稳固自身在市场中的优势,各方都意图通过“挤垮对手”的手段来拉大销售差距,因此当前的价格较量,本质上只是先前竞争的延续。

第三,费用减少,技术领先,降价有充分理由。电动车主要费用是电池,受整体经济形势疲软影响,电池费用显著下降,例如碳酸锂价格从2022年最高点60万元每吨急降至2025年5月的6.3万元每吨,减少幅度超过89%。比亚迪自主研发的磷酸铁锂电池单体价格在2023年上期由0.8至0.9元/瓦时跌至0.3元/瓦时,单个车辆电池开支减少约3.6万元。凭借完整的生产体系,比亚迪这种价格竞争力使其在降价过程中依然能够维持盈利,其他新兴品牌难以模仿这种模式。

比亚迪拥有突出的技术实力,能够不断推动技术革新和产品更新换代。比如,该公司打算在2025年推出二十种全新车辆,其中包括配备第五代DM技术的汉L、唐L,以及采用第二代刀片电池的车型。为了给新车辆腾出市场位置,老款车辆需要降价快速销售。例如,秦PLUS DM-i智驾版在扣除补贴后的售价为6.38万元起,此举是为了为新产品的发售创造市场条件。

第四,税收额度调整与补助减少,促使价格下降。首先,目前国内补助措施正逐步转变,例如2025年新能源汽车补助分为中央与地方两部分,但申请门槛很高,诸如必须报废旧车或进行置换,而且补助额度不高,最大额度仅1.5万元。苏州、成都等个别地区虽然发放了地方性补助,不过金额不大(最高3000元),因此对购车者实际减负效果不明显,在整体经济形势趋缓的情况下,比亚迪必须主动调低售价,来应对补贴减少导致的价格优势减弱。

此外,还有购置税减免方面的约束,2025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免税额度上限为三万元,售价超过三十万元的车型需要补缴超出部分的税款,这推动了比亚迪调整定价方案,借助降价将部分车型价格维持在免税额度以内,以此提升产品性价比。

第五,品牌规划与市场拓展。目前汽车行业,燃油车正快速被新能源车取代,比亚迪借助调低价格来促进燃油车用户转向电动车,例如秦L DM-i非智能驾驶版降价至8.98万元,售价已经低于同级别燃油车,从而迅速抢占传统汽车公司的市场空间。此外,公司也在处理非智能驾驶版车型的积压库存,为整个产品线配备高级智能驾驶系统创造条件,助力品牌实现智能化转型。

此外,调低价格也是为了增强对外销售与全球拓展计划。虽然1-4月国际市场销量为28.61万辆,占比20.67%,但国内市场增长速度减慢仍需加强促销活动。借助降价来稳固本土市场地位,形成规模经济效应,确立稳固基础后,再推进海外发展策略,能够更加稳妥地前进。

三、降价之后要面临的挑战

市场竞争既是利器也是隐患,即便有五个缘由去行动,仍要应对四个层面的困境,我们逐项分析。

利润空间受到挤压,销量需要弥补,终端售价下调,毛利率随之下降,整体盈利能力会受影响。据权威机构预测,经过这次价格竞争,比亚迪在国内销售的普通车型单车净利润,预计在2024年将从0.88万元降低到0.5-0.7万元。2025年要保持2024年402.5亿元的父母盈利水准,国内市场销量要实现400万到450万辆,这比2024年增加了大约12%到24%。

2025年第一季度比亚迪平均每月售出33.36万辆汽车,这表明它必须在下半年平均每月卖出超过37万辆才能达成年度销售指标,销售方面的挑战非常明显。汽车产业中分摊费用的现象十分显著,倘若销售量达不到目标,利润率便会立刻减弱,例如或许会从18.5%降至16%上下,2.5个百分点的利润率下滑,倘若关联到万亿销售额,便是毛利减少大约25亿元。

降价会损害高端品牌的声誉,并且引发消费者的不信任。例如,方程豹的"豹5"车型降价五万元之后,其起售价降低到二十三万九千八百元,使得原有车主在购车半年后车辆价值下降超过五万元,从而引发了广泛的投诉。腾势D9等车型采取降价措施,也让老车主蒙受了两万到五万元的损失,品牌的附加价值因此受到侵蚀。即便暂时减价能够促进订单量增加,例如方程豹十天之内销量突破一万,这种做法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削弱消费者对高端商品的认可,损害品牌形象。这种对品牌信誉造成的负面影响,未必会立即体现在财务报表上,然而它会降低购买者的心理认同和购买意愿,其后果是深远的。

第三,减价会加重供应环节的困境与遵循规定的潜在问题。比亚迪支付账款的周期已经拉长到141天,一些规模较小的合作厂商实际收到款项的时间长达210天(例如“开票后30天结算加6个月比亚迪链”的方案),整个供应体系资金周转变得困难。而2025年6月实施的《关于维护中小企业收款权益的规定》规定付款期限必须缩短为60天,比亚迪需要在下半年将账期调整为100至120天,这或许会加重其资金周转负担,因为2025年第一季度自由现金流缩减了539亿元,资产负债比率达到了71%。

第四,市场角逐日益激烈存在内部恶性竞争隐患。价格冲突已经触发后续连锁变动,广汽埃安、吉利等企业纷纷实施降价措施,而奔驰、宝马等外资品牌也采用显著降低售价的方式应对。行业普遍价格下滑或许会造成普遍性价格战,从而进一步压缩整体盈利水平。

乘联会统计表明,2025年前四个月共有65种车型降价,虽然数量比上一年有所降低,但行业竞争态势依然在加强。这意味着降价行为将促使行业内部竞争更加激烈,比亚迪必须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既要提升市场占有率,又要防止无序的价格战。

四、比亚迪的未来

从全局角度分析,比亚迪的商业策略能够归纳为一点,就是凭借本土市场扩大体量,借助国际市场提升收益,通过技术革新增加附加值。

因此实施降价活动,目的是为了“提升销量扩大市场”,增强市场占有率优势。汽车行业需要大量资本投入,只要销售量提升,利润率就能依靠“分摊成本”逐步提高。所以在比亚迪看来,它并非不重视利润率,而是“更注重长远竞争优势以及长期盈利能力”。此外在国内执行降价策略时,也期望通过海外收入增长与产品高端化趋势来缓解利润下降压力。

5月23日实施降价措施后的首个周末,也就是5月24日到25日这段时间,来店看车的顾客数量增加了30%到40%,比之前多了不少,根据以往的规律,预计在5月份到6月份期间,整体销量有望比环比增长20%以上。

依据季度销售数据,结合2023年同类降价活动带来的销量提升规律,再加上即将到来的618营销活动契机,预计比亚迪第二季度产品销售量能超过一百三十万件,如此一来,年同比增幅将达到百分之三十五。

2025年第一季度,比亚迪销售了100.8台汽车,据此推测,今年上半年总销量或达230.8万台,其中第一季度实销100.8万台,第二季度预估为130万台,而去年上半年销量为162万台,第一季度63万台,第二季度99万台,所以今年上半年销量或比去年同期增长约42%。

目前看来尚可,不过后续的考验在于下半年度,首先第三季度与第四季度通常是汽车销售的高峰期,例如二零二四年第三季度比亚迪销售了一百一十四万辆,第四季度销售了一百五十二万四千辆,去年形成了较高的基准水平,而且也存在经销商库存积压的问题。

当前中国整体经济运行依然存在压力,根据证券公司分析,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在未来三个月内持续下降的可能性很大,这表明物价水平可能继续走低,消费者购买意愿不强,汽车行业很可能继续面临困境,车辆售价大概也会继续竞争激烈。毕竟,如果市场前景乐观,商家没有必要主动降低售价,所以比亚迪的月度销售情况需要持续关注。

接下来,中美目前的贸易争端只是暂时缓和,八月中旬仍需继续磋商,届时美国国债发行压力减小,对方立场将更加坚定,所以届时场面会比日内瓦谈判时复杂许多。如果贸易战再次激化,会对比亚迪在海外的整体运营造成冲击,这也是一个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必须持续留意。

此外,从供应链费用角度分析,倘若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在下半年减少利率,那么有可能推动原材料价格上涨,接着会促使锂元素价格增长,进而波及比亚迪动力电池的支出,这样或许会进一步压缩其营业利润率。由此可见,汽车销售这门行业,有时还牵涉到美国联邦储备系统,这个局势也相当错综复杂。

最终,特斯拉Model 2或许会在2026年春季面市,预计将瞄准10万到15万元的价格区间,倘若它真的问世,届时比亚迪或许会随之调低售价,那个时刻利润幅度或将大幅缩减。马化腾与王传福之间,也势必会展开激烈较量。

比亚迪价格战_比亚迪降价促销原因_比亚迪

比亚迪整体上,2025年较为理想的经营状况是这样的:国内市场销售量在四百到四百五十万辆之间,能够维持规模效益,也就是稳固核心市场,确保收入稳定。海外市场出货量达到八十万辆,由于海外市场单车盈利是国内的两倍,这是另一条利润增长途径,有助于增加总利润。接下来,从构造层面来看,豪华级车辆实现五十五万台的销量指标,例如腾势和仰望等品牌销量较好,能够增强利润水平。

假如“扩大体量并改善构造”这两项任务能同步实现,那么“发动价格竞争”,就能实现预期效果,这种情况下,比亚迪将能在2025年进一步强化其全球新能源行业的领导地位,但是,正如前文所述,其中也存在不少不确定因素,倘若未能达到预期,比亚迪将承受收入减少与市场占有率竞争白热化的双重困境。

@今日话题 @雪球创作者中心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